Toh0198 《聖彌勒發趣大乘經》

本經的主題是彌勒菩薩的本行事蹟,屬於為數不多的珍貴彌勒經典之一。

某回,正當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常隨眾及一萬菩薩共聚一處時,彌勒菩薩向佛陀表示希望就教於佛的心願,然而佛陀卻一直未予回應。後來,文殊藉此機會,在舍利弗的請教下,講解了「諸法本來無有虛妄增益、本即平等」的道理,彌勒隨後也呼應了文殊所說的幽微法理。

見到此景,同在會上的遊戲菩薩摩訶薩便請佛陀開示,請佛陀為眾生解說彌勒菩薩之所以能夠具足如此甚深智慧與辯才的緣由,以及彌勒最初發起菩提心的因緣。

於是,佛陀向大眾娓娓道出彌勒菩薩的本行傳記:在漫長而不可估量、不可思議的無量阿僧祇劫前,有位專門教導「諸法本無自性、不離實相」之了義教法的妙金光如來。當時,有一位統領四洲、名為「金色」的轉輪聖王,他以不可思議的供養,向妙金光如來及廣大菩薩眷屬殷殷承事,前後長達八億四千萬年。期間,妙金光如來宣說了義的「如來印法門」、廣行六度的「各各別門法門」,並且為了勸金色王發菩提心、向於菩提,而宣說能速成無上菩提的「不放逸法門」──透過依止善知識、修持戒定慧與菩薩行,而能趣向解悟空性、心無所住境界。這是金色王所希求的安樂(易行)法門,也是從世俗菩提心趣行勝義菩提心、止觀雙運的慈心三昧法門。佛陀指出,原來無量歲月以前的金色王,就是後來的彌勒菩薩。

在本經的後段,世尊又為遊戲菩薩解釋彌勒菩薩之所以稱為「彌勒」(慈氏)的因緣:無量阿僧祇劫之前,在寶蓋如來的座下,有一位「堅慧比丘」,他跡踏遍南閻浮提大大小小的聚落與城市,普勸眾生受持五戒、發菩提心、修持不放逸的菩薩行(也就是慈心三昧法門)。因此,寶蓋如來便授記堅慧比丘,將來生生世世都以彌勒菩薩(慈氏菩薩)為名號,未來成佛時,也同樣名為彌勒。

透過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此法會上的開示,我們彷彿得以見證環繞「彌勒發心」為核心的一條完整成佛之道。藉由釋迦牟尼佛的金口,重現了當初妙金光如來在不同地點所宣說的了義法門。我們也可從本經得知,彌勒菩薩在過去世身為金色王,以及後來轉生為堅慧比丘時,乃至生生世世,都是發菩提心、廣集善根、修習慈心三昧的。

因此,本經經題中的「發趣」一詞,可從兩層涵義加以理解:其一,佛陀的補處「彌勒菩薩」最初「趣向」菩提、發無上心;其二,要「趣入」諸法實相不可思議境界,必須次第勤修菩提道──從慈心、菩提心而廣學菩薩行,而貫串這整條修行之道的精神,便是無有偏黨的「平等心」(捨心)。

本經的藏譯本屬於藏傳佛教前弘期的譯作,也被登錄在最古老的藏文經典清冊《鄧噶目錄》(དཀར་ཆག་ལྡན་དཀར་མ)之「諸經部」(མདོ་སྣ་ཚོགས)當中。指導譯事的講經班智達為當時印度知名的三位學者──慧鎧(Prajñāvarman, circa 8th)、勝友(Jinamitra, circa 8-9th)與天主覺(Surendrabodhi, circa 8th),擔任譯主的吐蕃僧人則是大譯師耶謝德(ཡེ་ཤེས་སྡེ། circa 8th)。

全文電子版下載

為兼顧不同讀者的偏好,我們同時提供了傳統佛經文體、漢譯讀本(繁體)、漢譯讀本(簡體)、藏漢對照本等四種線上版本供您下載。

 

線上閱覽